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运河
“江南”与“北国”因它而一脉相牵
一部极尽诠释运河人家姑苏韵的
“水上牡丹亭”
舞剧《运·河》
在这个冬天携秀色江南而来
敲开首都北京的心门
1月12日晚,作为“相约北京 遇见江南”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展演的精品剧目之一,苏州市歌舞剧院原创舞剧《运·河》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以“最江南”的舞姿为雪白冬奥添彩。
这也是该剧首次在北京演出
演出上座率近75%
受到观众热烈追捧
梦起长汀柳
“水上牡丹亭”
舞剧一开场,便将台下观众的视线与思绪牢牢锁住。水波潋滟的运河水裹挟着氤氲的薄雾,各种吆喝、叫卖声于河阜边此起彼伏。身着湛蓝服装的演员们踏着一双双”船型”的舞鞋穿行而过,船载着人、人摇着橹,仿佛运河中数点扁舟,滟滟随波千万里,一幅江南民俗画境就此缓缓拉开。
山塘青石、吴侬软语、园林亭台、巷陌烟火……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江南符号,散落在全剧的每个角落。更妙的是,舞剧《运·河》在着重“江南派、苏式样”的基础上加码人文情怀,时空转圜中,运河之上的希冀与信仰、深情与坚守、通达与融合、执着与梦想交织演绎,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反映非常喜欢《运·河》的舞蹈设计、造型布景,将大运河的柔美、意境深切表现了出来,他们纷纷表示,再来北京演出一定二刷。还有观众表示,希望看到更多像《运·河》这样既立足传统文化、又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演绎的剧目,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精神文脉,并融入到生活、情感和行为中。
“我是多年前去过苏州,江南的烟雨、江南的风情让我记忆犹新。今天这部来自苏州的舞剧,非常惊艳,无论是舞美设计还是视觉表达,都美轮美奂,非常具有冲击力,让我不禁联想到江南的风物人情,勾起了我重游苏州的思绪。”
“去年舞剧《运·河》全国巡演时我看过一次,觉得非常震撼,这次特意从江西赶到北京来再看一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桥上女主与男主相遇又错失的那段舞蹈,令人动容。”
“演员的表演很有感情,能够深切体会到老年‘茉娘’与青年‘茉娘’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开场的市井风情,伴着叫卖吆喝声,具有苏州典型的民间特色,我非常喜欢。”
……
台前幕后
诠释别样精彩
舞剧《运·河》的演员队伍是一支由苏歌年轻力量组成演出团队,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而言,本次北京之行意义重大,这也许是他们人生中的北京“首秀”。
演出前一天,他们一早便来到剧场,充分利用好每个休息等待片刻,走廊与过道间都有他们认真练功的身影。小到某个动作,细到某个回眸,他们往往在台下、侧台重复默练过数百、数千遍。
台上,演员们将对舞台艺术的满腔热忱倾注于无声的肢体语言;
台下,观众们沉浸在舞剧支撑起的世界里,寻觅着“他”和“茉娘”的故事,也见证着运河的生生不息和与它一起涌动的心。
尾声处,演员们舞姿定格,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叫好声掀起现场不落的高潮。观众们久久驻足于座位前不愿离去,大概是想把此刻最美的心情与最真切的情感留得更久些吧。
以轻舟之姿
驶向“苏派文艺”的浩瀚大海
运河水如血脉一样穿城而过,随流而下的芸芸众生、文化商贸在苏城邂逅、交换后又踏上新的航行。舞剧《运·河》诞生于饱含生命张力的美好意蕴,成长于数次精益求精的打磨、历练。常练常演,常演常新,舞剧《运·河》正以她的独特与美好诠释、延续着运河的生生不息,也许正因如此,她才会让人每每置身于剧场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动容于唯美的舞蹈与音律中无法自拔。
演出结束当晚,舞剧《运·河》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许锐,著名舞蹈编导、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萍等中国舞协、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业内专家与主创团队对舞剧《运·河》展开深入地交流与研讨。共同出席研讨会的还有苏州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赵勤、苏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徐春宏等领导。
会后,苏州市歌舞剧院将结合本次研讨会上各方专家们的艺术见地、见解,打磨提高,力创佳作,向着问鼎舞剧评奖最高奖项发起全力冲刺。
舞剧《运·河》如流淌千年的运河水一般,是饱含生命张力的美好意蕴,也是运河两岸人民勤劳奋斗的精神延续。苏州市歌舞剧院用丰赡多姿的舞蹈语汇将最动人的运河故事奉献给首都的观众,希望借助于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这个平台,吸引更多人了解苏州,爱上苏州。
下阶段,《运·河》还将继续“流淌”。舞剧《运·河》将于今年5月至6月开启全国保利院线第二轮巡演,预计共17场,敬请期待!
(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